学团工作

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文化艺术学院“出彩时刻”———我院学子潘建喜参加2025年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19

近日,文化艺术学院2024级环境艺术设计1班学生潘建喜作为我校学生代表之一,参加了2025年河南省“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七天的实践中,潘建喜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通过实地探访、亲身体验与深刻思考,完成了一次对红色精神的心灵朝圣与对时代责任的青春探寻。

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精神洗礼入脑入心

潘建喜的实践学习之旅始于信阳师范大学谭山书院。田青刚教授关于大别山革命史与精神的讲座,让“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十六字精神,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色首次猛烈撞击了他的认知。在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将帅馆、烈士陵园与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内,年轻坚毅的烈士面容、简陋却承载着坚定信仰的武器、冰冷而触目惊心的牺牲数字,将历史的沉重感真切地转化为切肤之痛。许世友将军故里那口将军出征前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无声地诉说着视死如归的坦荡豪情,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

行程中,潘建喜更深刻地见证了红色基因在当代的鲜活传承。在田铺大塝的“老家寒舍”,店主一家三代接力奉献——爷爷辈是老红军,儿子如今在空军服役,无声地印证着跨越百年的忠诚。在何家冲烈士陵园,潘建喜蹲在冰凉的烈士墓碑前,屏息凝神,蘸着红漆一笔一划描摹被岁月侵蚀的名字。当指尖颤抖地划过那个与他同姓的“潘”字时,跨越生死的酸楚与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亲身体验烧火制作“长征饭”,灶膛的浓烟熏得他泪水与汗水交织;重走五公里崎岖长征路,沉重的喘息与浸透衣背的汗水,让他对“长征”二字有了血肉相连的切肤体会。在巨大的古银杏树下,聆听何大妈的后人何桂英讲述何大妈在白色恐怖中毅然用枪托刺向自己的右眼,无畏救助红军的壮举,那份超越常人的勇气与朴素信念,深深扎根于他的心底。

心灵探寻汲取力量,青年感悟照亮前路

这段红色旅程带给潘建喜的,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作为信阳本地人,他在信阳市博物馆主动担任讲解员,向同伴讲述信阳“申城”别称的由来与春申君黄歇的渊源,知识传递带来的独特快乐深化了他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当他用手机镜头记录烈士后人讲述的身影,在华森社区拍摄孩子们参观红色主题公益画作时明亮好奇的眼睛时,他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在新一代心中悄然播撒种子的希望。他体会到,红色基因绝非尘封的历史,它就鲜活地流淌在普通人的血脉里,在农家小院的合影中,在代代相传的奉献里。

潘建喜在实践心得中深情地写道:“每一步行走,每一次聆听,每一次举起手机记录,都像一块块拼图,构成了我对这片红色热土的立体感知。”回程的行囊里,满载着信阳七月的阳光、汗水的咸涩、红漆的肃穆气息、茶园的清香与手机里沉甸甸的影像素材。然而,更重的是那份被彻底唤醒的内心感悟:关于牺牲的重量与坚守的意义,关于平凡身躯里迸发出的非凡勇气,关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接续那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

信阳七日的实践虽已落幕,但在潘建喜心中点燃的星火、开启的心门、赋予的力量,才刚刚启程。这段浸润着汗水与思考的“出彩”经历,必将成为其成长路上的精神坐标,激励他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在新征程上坚定前行,努力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出彩篇章。